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原野上,蜿蜒流淌着一条黑色的大河。它发源于蒙古高原,跨蒙古、
中国、俄罗斯三国,最终经鞑靼海峡注入鄂霍次克海,全长4300多公里。她就是世
界第六大河-黑龙江。黑龙江因河水含腐殖质多,水色发黑得名 。满语称黑龙江为
“萨哈连乌拉”,其中“萨哈连”意为“黑”,“乌拉” 意为“水”。黑龙江原本
是中国的内河,直到19世纪后期,这条我国东北少数民族的母亲河,才在历史的沧海
桑田中逐渐演变成了今天中俄两国的界河。黑龙江流经中国的河段长达2854公里,
故而也是中国的三大河流之一。我的故乡黑龙江省即得名于这条大河。
这本是条蕴藏着丰富宝藏的河流,也是一条几乎没有开发过的处女河。由于种种原
因,这条我国最北端的大河却没有得到国人相应的了解和关注。即使是我这个生于
斯长于斯的黑龙江人,对这条江也了解甚少,更没有亲临过这条江,这不能不说是
个遗憾。这里,我想介绍一首俄罗斯人创作的合唱曲-《黑龙江之波》。
《黑龙江之波》原是一首园舞曲,始作于1903年。作者马克斯.阿维尔耶维奇.克尤
斯(1877-1942)1903年曾是沙皇俄国第11东伯利亚兵团军乐团指挥,参加过日俄战
争。大约也就是在那些年,他为军乐团创作了《黑龙江之波〉,但最初出版的是钢
琴改变谱。十月革命后,克尤斯继续在红军中服役,1927年复员后去了敖德萨,做
过教员,在各个乐队里演奏。他1942年被德国侵略者枪杀。起初,这支曲子并不为人
所知,曲作者也默默无闻。1944年,正带领远东前线歌舞团在哈巴罗夫斯克(伯力)
慰问演出的苏军作曲家弗·罗姆耶瑟夫得到了这首华尔兹舞曲。那时的他,在亲眼
目睹了黑龙江的滚滚波涛以及岸边的壮丽景色之后,深深被这首华尔兹舞曲所感染。
很快,他与谢·波波夫合作把它改编成了合唱曲。
有趣的是,罗姆耶瑟夫和波波夫都不知道这首浪漫的舞曲的起源和原作者是谁。但
这支曲子显然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。这从他们填写的歌词中就能感受到。这首合
唱曲在红军歌舞团将它公演后,很快就在苏联的远东地区流传开来。随后又传到了
巴尔干前线的红军部队。那里的战地歌舞团将歌词进一步修改。自此,歌词作者变
成了现在的谢·波波夫和冈·瓦西里耶夫。新的歌曲被录制到电台里播放,进而很快
就传遍了全国。尤其是经苏联合唱大师弗索柯洛夫改编后,声誉扶摇直上,与《蓝
色多瑙河》、《多瑙河之波》齐名,成为圆舞曲合唱经典之一。
此曲作于俄国从中国手中获取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60万平方公里土地后不
久。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,回顾这段历史,内心往往隐隐作痛。但如果我们暂且抛
开中俄两国在近代史的恩怨和伤痛,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可以学到俄罗斯人的很多长
处 - 他们的热情奔放、开拓进取和对土地的执着。黑龙江,俄国人称之为“阿
穆尔河”。此歌虽系俄国人所作,但我们还是把它叫作《黑龙江之波》更亲切。黑龙
江既是俄国人的,更是中国人的。(而且归根结底就是中国人的。)可能是受父母
的熏陶,本人对俄罗斯歌曲特别情有独钟。在历史已经无法改写的今天,我们两岸
人民都应该同声歌唱黑龙江。而且我们中国人应该以更大的热情来歌唱黑龙江。
希望我们大家不要遗忘掉这条大河。希望我们的国人能像看待内河一样看待这条遥
远北方边陲的界河。希望有一天,我们的歌唱家艺术家能像歌唱长江黄河那样,写
出自己的歌来歌唱黑龙江。
美丽的黑龙江景色; 《黑龙江之波》歌词
2/28/2008 于底特律